電子報
電子報

《四庫全書》是怎樣修成的





  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杜澤遜做客文學生活館,為大家?guī)硪粓鲫P于“《四庫全書》是怎樣修成的”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主要分為六個部分:《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乾隆皇帝為什么要修這部書;《四庫全書》是怎樣纂修的;修纂《四庫全書》的幾個人物的命運;《四庫全書》的命運;對《四庫全書》的歷史評價。
  一、《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杜澤遜教授認為《四庫全書》是一部大叢書。叢書是指將多部書放在一起取一個總名稱,即一套書,叢書中的每部小書,其內(nèi)容完整性不受破壞?!端膸烊珪酚扇Ф嗖繒M成,總名稱是《四庫全書》?!端膸烊珪分小皫臁庇袔旆?、倉庫之意,“四庫”指經(jīng)庫、史庫、子庫、集庫。自唐朝時,便有將儒家經(jīng)典、歷史著作、諸子百家、文集放入不同庫中的傳統(tǒng)。每個庫中都有管理人員,朝廷設崗稱其為經(jīng)史子集四庫,自此四庫的傳統(tǒng)便流傳下來,沿用至清朝?!端膸烊珪肥殖陂_化紙上,采用獨特的包背裝的裝裱方式,將書背包起來,將封面連背裹起。全書共3400多種,36078本。如果將每頁紙揭起可以繞地球一周??梢哉f,《四庫全書》涵蓋了中國重要的歷史典籍。但其收錄的范圍也有一定限制:不收錄通俗文學,如《西廂記》《水滸傳》等,佛教經(jīng)典與道家經(jīng)典也不收錄。但會收錄有關佛教與道教的史料,如佛教《高僧傳》、道教《云笈七簽》等書以及和尚或道士居住的山志??梢哉f《四庫全書》的收錄范圍貫穿儒家的核心?!端膸烊珪芳由稀兜啦亍贰洞蟛亟?jīng)》構成了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
  《四庫全書》的書皮有四種顏色,代表四季?!端膸烊珪酚泻脦撞?,怕它出問題,怕有火災,抄了七套,這七套封面貫徹一個思路就是春夏秋冬,但是做出來的面料還是有點差別的,這是工藝的問題。經(jīng)部的封皮是綠色的,代表春天;史部的封皮是紅色的,代表夏天;子部的封皮是藍色的,代表秋天;集部的封皮是灰色的,代表冬天?!端膸烊珪偰俊肥侨珪V領,采用黃色。臺灣與北京分別藏有一套《四庫全書》?,F(xiàn)代人將其重新影印,用現(xiàn)代方法重新裝訂、發(fā)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四庫全書》由臺灣商務印書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印發(fā)。中國大陸的大學包括山東大學都使用臺灣發(fā)行的《四庫全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一套《四庫全書》,由北京的商務印書館印制,時間上晚于臺灣的《四庫全書》。這兩套《四庫全書》都是手抄本,文字上基本一致,但也容有小的差別。
  二、乾隆皇帝為什么要修《四庫全書》
  據(jù)杜澤遜教授考證有以下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有盛世修書的文化傳統(tǒng):在太平盛世修書作為一項文化事業(yè)傳之于后代,讓后代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北宋初年修《太平廣記》五百卷,修《太平御覽》一千卷,均在太平興國年間完成。北宋初年還修過《文苑英華》一千卷,里面收的是文學作品,是研究唐代文學頭等重要的書?!秲愿敗穫?cè)重于歷史方面,包括歷代君臣事跡?!霸敗本褪谴簖?,“冊府”就是圖書館,“冊”就是書?!队罉反蟮洹沸抻诿饔罉纺觊g,共一萬多冊,這部書有一萬多冊,現(xiàn)在存于世的還有400多冊。
  第二個原因是清朝的皇帝熱愛傳統(tǒng)文化。自順治起,清朝皇帝都喜歡修書,且這些書大多流傳到了現(xiàn)在。歷史上,唐朝也曾修過千卷大書,如《文館詞林》,后失傳,在日本僅有殘卷流傳。魏文帝修過《皇覽》,包括了五經(jīng)群書,共分四十多部,每部數(shù)十篇,800多萬字,并未流傳下來。清朝的皇帝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清代《康熙字典》,收錄了五萬多個字,將字形規(guī)范化?!犊滴踝值洹烦霭婧?,中國的出版物有了新的標準,這一標準基本流傳到現(xiàn)在。作為字典,《康熙字典》不僅有查字的功能,還有規(guī)范字形的作用。《全唐詩》是康熙時候修的,有九百卷??滴跬砥谛抻喌摹豆沤駡D書集成》于雍正時期出版,共一萬卷。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希望進一步提升聲望,在文化成就上超越前人,修一部更大的書。
  第三個原因是乾隆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國家進入鼎盛時期,學者的人數(shù)與水平、經(jīng)濟水平都達到新的高度,為修一部大書奠定了基礎。乾隆皇帝在修成《四庫全書》前也做了許多文化工程,例如他將康熙、雍正年間皇帝主修的經(jīng)書注解匯編成《御纂七經(jīng)》。這本書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此之前人們看的是程頤與朱熹注的《四書五經(jīng)》,《御纂七經(jīng)》在注解上有所擴大,收錄了漢朝和唐朝時期所做的注。這告訴人們朱子之前還有更早的注疏,有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乾隆皇帝曾經(jīng)刻過《十三經(jīng)注疏》。此版本《十三經(jīng)注疏》錯別字很少而且加入了標點符號,在需要斷句和結(jié)束的地方打圈表示停頓,此舉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同時它也創(chuàng)造了《二十四史》,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二十四史》,也是在乾隆時期定下規(guī)模的。
  第四個原因是學術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會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此前修書是按照類書編纂,將原有的書打散按照新的分類方法排列。到乾隆時期,觀念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從看資料匯編到要求看原典,認為前者是沒學問的象征。觀念的轉(zhuǎn)變在清朝有一定的形成過程。清初的大師顧炎武《日知錄》影響深遠?!度罩洝肥且徊繗v史考據(jù)書籍,考證歷史事實,總結(jié)其規(guī)律?!兑魧W五書》中顧炎武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語音體系即音韻學,通過無聲音的材料總結(jié)有聲音的歷史,在現(xiàn)代依然有參考價值。顧炎武的學生江永繼續(xù)研究古代音韻學,其著作《古韻標準》中為古音設立了標準。江永的學生戴震參與修纂《四庫全書》。他說:“仆聞事于經(jīng)學,蓋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碑敃r學者認為這三點是做學問的三大難關,突破了三大難關,就是一流學者。這對當時的學術有一定的引導作用,這種導向形成了清朝的乾嘉學派,注重考據(jù)學,考證歷史。當時的詩人朱彝尊修書《經(jīng)義考》三百卷,詳考歷朝歷代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存佚情況,包括其具體資料。這種學術的發(fā)展某種程度上客觀地推動了《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乾隆修書的內(nèi)在原因之一。
  三、《四庫全書》是怎樣纂修的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皇帝向全國下詔,要求各省的巡撫和學政向皇帝獻書,修皇家圖書館,供皇帝晚上看書。下詔十月中,曾無一人回復。因為之前的皇帝也有要求獻書的傳統(tǒng),展示其重視文化的姿態(tài),所以沒有人重視。十月之后,乾隆再次下旨要求獻書,此時各地設置專門機構“開局”為皇帝采辦書。各省獻書時匯編成清單,乾隆收到書后蓋上乾隆三十八年的印,以便以后發(fā)還。在獻書過程中,朱筠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朱筠在安徽做學政,向皇帝建議:開館校書?!队罉反蟮洹返脑S多書已經(jīng)失傳,建議重新搜集并編纂成冊,是為輯佚。時任軍機處大臣劉統(tǒng)勛根據(jù)乾隆的命令抽調(diào)漢人學者組成固定組織專門為皇帝修書,他出任總裁。在私人藏書家獻書中,獻書前四名依次為天一閣范懋柱、杭州汪啟淑、杭州鮑士恭、揚州馬裕。從中可以看出江浙兩省文化程度遠遠高于其他省份。學者周有年在修《四庫全書》前寫成《儒藏說》,為《四庫全書》做了理論和框架上的準備。乾隆三十八年春天,乾隆下令正式修編《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輯佚書入手。除去各地獻書外,皇家武英殿也向翰林院四庫館中獻書。
  乾隆為嘉獎獻書的人,在好書上題詩蓋印送還。賞賜獻書前四名每人一套《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流傳至今的《長短經(jīng)》上有乾隆皇帝題詩和蓋印。印十公分見方,有滿漢兩種文字“翰林院印”,右側(cè)漢字左側(cè)滿文。獻書到達四庫館之后,便由四庫館的館臣分等,挑選可以入選四庫全書的書籍。篩選之后,由專人用工楷謄抄在開化紙上,經(jīng)進士或翰林編輯后統(tǒng)一裝潢。前后超過三千人參與抄錄,三百六十余人曾任職四庫庫臣。因《四庫全書》篇幅巨大,不便于出版,于是抄錄七份分藏于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杭州圣因寺文瀾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zhèn)江金山寺文宗閣。
  四、修纂《四庫全書》的幾個人物的命運
  參與纂修《四庫全書》這樣巨大的工程,成全了一批文化學術人物,他們或多或少地因為恭逢盛世而提高了學術聲望。這些人物的命運遭遇卻等等不一。劉統(tǒng)勛乾隆三十八年閏三月任《四庫全書》總裁官,他辦事非常干練而周到。比如他制訂的辦法,在各地獻來的書上蓋“翰林院印”滿漢文大官印,書皮上蓋“乾隆某年某月某某巡撫送到某某人家藏某某書幾部計書幾本”的長方印記,都成為后來辨認四庫進呈本的標志物,有了這一標志物,其文物價值大增??偛霉賱⒔y(tǒng)勛可以說是編修《四庫全書》的關鍵人物,他雖然在《四庫全書》編修一年后病故,但其制定的重要章程、請來的重要人才卻一直延續(xù)下去。紀昀,是纂修《四庫全書》的第一功臣,也是沾光最大的一位。他雖然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文集》等傳世,但真正讓他在學術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仍是充當《四庫全書》總纂官。他學識淵博,一生最大貢獻是編修《四庫全書》。他真正發(fā)揮了學術主導作用,《四庫全書》的很多標準有他的影子。盡管《四庫全書》代表官方態(tài)度,但是從中也顯現(xiàn)出許多其個人觀點。陸錫熊在紀昀之后對《四庫全書》貢獻較大。劉統(tǒng)勛之后,于敏中接任負責總修《四庫全書》,于敏中寫信下指示主要是下給陸錫熊,留下了十九封信,幾乎都涉及到原則性的東西,所以陸錫熊起的作用非常大。后來發(fā)現(xiàn)《四庫全書》里還有錯誤,就派大臣們再去檢查,一直到了冬天,陸錫熊被派到關外檢查沈陽那一部。天寒地凍,病死在關外了。戴震在四庫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他是乾嘉學派領袖人物之一,皖派代表人物。他在四庫館中是學問最好的,精通經(jīng)學、算術、天文等。戴震在四庫館干的是細活,《水經(jīng)注》《大戴禮記》《九章算術》等,都是他的拿手戲,他整理的書也總是作樣板。據(jù)說他是經(jīng)部的主持人,其實他在史部地理、子部天算等方面,都是大專家。后來他患足疾,只能在北京的家中修書,實在不行,準備回家了,還沒來得及出京,就病死了。他算是死在四庫館的。浙東學派的邵晉涵,據(jù)說是四庫史部的主持人。此人長于史,正史的整理多出其手。他從《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等書中輯出了原本亡佚的《舊五代史》。但同時他也是小學大家,《爾雅正義》是他的優(yōu)秀佳作。他在四庫館生活也不從容,不得不收幾個學生掙點學費貼補生活。程晉芳,出身鹽商家庭。乾隆十七年考上進士,后來進了四庫館。其為人特別大方,在北京時為前來拜訪的人提供飯食。但由于大手大腳,晚年在《四庫全書》編書結(jié)束之后一貧如洗,窮得開不起火。桐城派大作家姚鼐認為《四庫全書》是人間未見之書,他專攻常見之書——四書五經(jīng)。姚鼐參加編纂四庫全書后,因紀昀不贊同其對經(jīng)典的評論,一年之后憤然退出。在臨別時,翁方綱為其餞行。翁方綱修書十分勤奮,在編修《四庫全書》遇到問題時,就到琉璃廠(舊時的書店)查書。
  五、《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底本在乾隆皇帝收書后,統(tǒng)一存放于翰林院,但底本有發(fā)還記錄的只有3000多部??陀^上是由于抄完七份書,許多底本已破爛,有些書封皮掉了,上面蓋的獻書者的標記也就不存在了。還有些丟失了,難以發(fā)還。主觀上也是由于大臣們怕麻煩不愿發(fā)還。這批書都放在翰林院,管理混亂,不斷流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6月23日翰林院被放火,四庫底本絕大部份被燒毀。圓明園文源閣《四庫全書》于咸豐十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鎮(zhèn)江文宗閣閣書咸豐三年毀于太平軍,揚州文匯閣的《四庫全書》咸豐四年毀于太平軍,片紙不留。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咸豐十一年毀于太平軍,丁氏兄弟奮力搶救,戰(zhàn)亂之后,連年借抄,幾乎補全,現(xiàn)存浙江圖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是第一份鈔本,1933年遷上海,后到重慶、南京,最后到臺灣,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海內(nèi)外用的大都是這個本子。文溯閣《四庫全書》1914年遷京,1925年遷回沈陽,1966年由文化部撥交甘肅省,現(xiàn)存蘭州甘肅圖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1914年運京,1915年移交京師圖書館,現(xiàn)藏北京國家圖書館。
  《四庫全書》的七個版本現(xiàn)無一部存于原處。七部書只余四套,其余三套以及底本都毀掉了。所謂內(nèi)憂外患,《四庫全書》的命運跟我國的重大事件無一沒有聯(lián)系,太平天國、英法聯(lián)軍、義和團、庚子事變,這是近代史教育的活教材。
  六、對《四庫全書》的歷史評價
  對《四庫全書》的歷史評價,一直存在爭議。杜澤遜教授認為有幾點可以達成一致。
  第一,《四庫全書》纂修工程是我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古籍整理的里程碑。孔子定《六經(jīng)》,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為皇家校書,宋代曾鞏校書,明代修《永樂大典》等,都具有重大影響,但論其規(guī)模宏大,全面系統(tǒng),仍以劉向校書與乾隆敕修《四庫全書》前后輝映,為千秋不朽之盛事。
  第二,纂修《四庫全書》過程中,館臣們進行了大量的校勘工作,改正了大量錯誤,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背晒_@些成果,有的夾注于正文之中,有的則另編為《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過去我們看浙江書局刊刻的《通典》《通志》《文獻通考》,附有“考證”,有關著錄或認為是乾隆武英殿??虝r所加的,但殿本實際上沒有“考證”,《三通》的“考證”是光緒年間浙江官書局??獭毒磐ā窌r根據(jù)《四庫全書考證》中《三通》的“考證”添加的。由于這個原因,浙江書局本《三通》就比乾隆殿本評價高一些。據(jù)浙江官書局刻本《文獻通考》書末附的《通考考證》三卷統(tǒng)計,有二千零七十一條。說明《文獻通考》在據(jù)乾隆殿本抄入《四庫全書》時,館臣作了校勘工作,發(fā)現(xiàn)并改正錯誤約二千條,逐條作了校勘記。還有少量錯誤,《考證》中指出來了,但沒有在正文中改正。例如《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二:“諮,偉孫,封武林侯。修,諮弟,封宜豐侯。泰,修弟,封豐城侯?!薄犊甲C》云:“考《南史》,諮為鄱陽忠烈王恢之子。諮弟修。修弟泰?!锻肌芳让撊ホ蛾栆煌醪惠d,又以諮、修、泰為南平王偉之孫。誤。”應當說,從乾隆武英殿刻本,到《四庫全書》本,《文獻通考》的文本質(zhì)量有明顯改善。這種附有校勘記的本子,在《文獻通考》傳世版本中還是第一次,直到今天也沒有第二次。在乾隆纂修《四庫全書》之前,正經(jīng)、正史的刊刻,附有??庇?,是從武英殿本開始的,殿本的考證具有劃時代意義。但殿本《考證》大約一半以上并非討論文字異同,而仍屬文義的理解。屬于文字異同討論的僅占一小半。到《四庫全書考證》則已變成幾乎全部是討論文字異同是非的“校勘記”。雖然仍然沿用“考證”這個名稱,但其功能在專業(yè)化方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的飛躍。乾隆以后,刻書附??庇?,已逐步被認為是“內(nèi)行”的做法。張之洞《輶軒語·語學》中認為,初學選擇善本的主要標志是國朝人所刻,密行細字附??庇浾摺_@種普遍認可的古籍整理成果附有??庇浀淖鞣?,始于武英殿本,形成于《四庫全書考證》,至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芬褲u趨成熟。近幾十年來,古籍整理成果不附校勘記的,甚至被認為“外行”?;仡欉@段歷史,我們不能不認為《四庫全書考證》在學術史上,尤其是校勘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在今后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把《四庫》本作為校本,充分汲取《四庫全書考證》的已有??背晒?,成為一種通行做法。
  第三,纂修《四庫全書》是從《永樂大典》輯佚書開始的。在整個纂修過程中,四庫館臣輯集了大量佚書,如《舊五代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元和姓纂》《直齋書錄解題》等重要典籍,都是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出的。其中不少輯本除被收入《四庫全書》外,還匯印成《武英殿聚珍版書》,流傳于世。有的書《四庫全書》未收,如宋蘇過《斜川集》是周永年輯出的,趙懷玉據(jù)以刻于杭州,《四庫全書》卻未收入。隨著《永樂大典》的不斷毀滅,這些重要典籍在乾隆間及時輯出的歷史貢獻進一步突顯出來。纂修《四庫全書》以前,輯佚書早已出現(xiàn),但大規(guī)模輯佚書則以四庫館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書為開端。嘉慶間修《全唐文》利用《永樂大典》中的材料,同時徐松輯出《宋會要》《宋中興禮書》等重要典籍,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四庫館臣的做法。后來之所以出現(xiàn)馬國翰、黃奭、王謨、嚴可均等一批輯佚書專家,也與四庫館臣輯佚書的影響分不開。
  第四,纂修《四庫全書》期間產(chǎn)生了一批副產(chǎn)品,其中有《武英殿聚珍版書》《四庫全書薈要》《四庫進呈書目》《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江蘇采輯遺書目錄》《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附存目錄》《四庫提要分纂稿》《惜抱軒書錄》《南江書錄》等,與《四庫全書》七部寫本,共同構成纂修《四庫全書》的豐碩成果,在中國文獻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第五,纂修《四庫全書》引發(fā)了一個學科“四庫學”,乾隆以降,陸續(xù)產(chǎn)生了一批四庫學新成果。例如《宛委別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四庫存目標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四庫提要辨證》《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代禁燬書目四種》《清代禁書知見錄》《四庫采進書目》《纂修四庫全書檔案》《四庫全書纂修考》《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四庫全書館研究》《<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等等。在中國文獻學史上,因為纂修一部書而引發(fā)一門幾乎是顯學的專門學科,《四庫全書》也許不是唯一的,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
  《四庫全書》是對古籍的一種篡改,這種思想與行為自辛亥革命后至今沒有消弭。《四庫全書》還配有一萬多篇提要,水平之高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的最高水準,相加等于一本水平極高的國學總論?!端膸烊珪肥珍浻泻芏嗟南∮袝?,推動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水平,并由此衍生出大量的副產(chǎn)品,每一樣都是不朽的,它的修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當然,編纂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誤,比如對古書的篡改是確定的事實,底本選擇時存在無意失誤,謄錄中出現(xiàn)錯誤,這些也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整理:李思萌 徐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