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學圖書館(1938 年 4 月 10 日被日機炸毀)

1937 年的湖大

臨大學生曾借讀之湖大科學館

臨大學生曾借讀之湖大第二院

如今的湖南大學
編者按:
近期,熱映影片《無問西東》講述了四代人的四個故事。電影中,西南聯(lián)大的學生們靜坐聽雨的場景分外動人,讓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艱苦卓絕、砥礪學行的歲月。本文通過大量的史料,再現(xiàn)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在岳麓山下的崢嶸歲月,為大家開啟那段“無問西東”的湖大記憶。
1937 年 7 月 7 日當天,湖南大學剛剛獲批成為國民政府第十五所國立大學。當晚,盧溝橋事變發(fā)生,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從那一刻起,湖南大學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一頁,千年學府的命運再一次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
1937 年 9 月,搬遷到長沙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等共同組建長沙臨時大學(以下簡稱“臨大”)。該校是創(chuàng)造中國教育史上奇跡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前身。湖南大學校長皮宗石擔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參與臨大籌備;湖大還接收了來自戰(zhàn)區(qū)的流亡學生和遭驅回國的留日學生共 300 余人借讀,用立德樹人的事業(yè)賡續(xù)中華文化的血脈,樹起一座民族精神的豐碑。
暫駐足衡山湘水為使抗戰(zhàn)時戰(zhàn)區(qū)內(nèi)優(yōu)良師資不致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致失學,并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國民政府決定籌設若干所臨時大學。
1937 年 9 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干,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干,設立西安臨時大學。長沙臨大由當時的教育部長王世杰兼任籌備主委,指派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湖大校長皮宗石、教育部次長周炳琳、教育部代表楊振聲、湖南教育廳長朱經(jīng)農(nóng)、中研院代表傅斯年、北大教授胡適、南開教授何廉、清華教授顧毓琇等為委員。
經(jīng)過緊張籌備,長沙臨大于 11 月 1 日正式上課。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lián)大的校慶日。
臨大共設有文、理、工、法商等四個學院,其中理學院和工學院二、三年級學生大都在湖大借讀。
臨時大學為何選址長沙?當時在臨大就讀的張起鈞曾回憶:“臨時大學設于長沙,何以選定此地,吾人不知,但有一個我們知道的因素,乃是清華與湖大的關系。那時北方時局日緊,清華當局早有戒心,新購的圖書、儀器等物,就決定不運北平,而都暫借存于湖南長沙城外岳麓山的湖南大學,現(xiàn)在正式離平設校,就一搭兩便,選定在長沙了?!?br> 清華大學張華俊本是 1937 級的學生(民國時期的大學以“級”為別,如 1933 年入學,1937年畢業(yè),則稱 1937 級,不稱 1937 屆),因顛沛流離,不僅 1937 級功課未能及時學完,就連 1938級課程也未能學完,到長沙后只能同 1939 級一起學習。臨大決定,把 1939 級同學分配到湖大工學院借讀。
學生如此,先生亦然。清華楊樹達教授先于5 月只身返鄉(xiāng)探父,皮宗石校長登門請他留任湖大教授,楊先生“以父病乃慢性病,秋冬決無法北
行,諾之”。七七之后,其眷屬始于 7 月底脫離危城,回長團聚。楊先生遂于 8 月致函清華請假獲準,正式移席湖大。孰料不久,清華即遷來長沙?!巴踉莆鍋硐妫酗嬘谇鷪@,遇梅月涵(貽琦)、趙元任、袁守和、徐森玉等?!薄霸谠缆瓷接隽核汲煞驄D?!薄拔盥勔欢?,告余近讀《楚辭》新得?!迸c故友在麓山下重逢的記載,頻頻見于他的日記。
清華浦薛鳳教授未攜家眷,獨自來湘。授課余暇,他經(jīng)常到湖大訪友游山,以抒苦悶。第一次見到橘樹使他興奮,不讓香山紅葉的岳麓紅楓更令他感慨。登上天心閣,他寫下“獨到天心望日落,何時漢月照清華”的詩句,蓋由天心閣聯(lián)想到萬壽山的龍王廟,由夕照景色而想到清華夜景。“盆菊雖好,無心賞玩,秋光縱美,只覺思家。獨居長沙,痛苦萬分?!蓖高^他的筆端,我們感受到一代學人被迫播遷湖湘的悲憤與達觀。
“借讀生在湖大”除了臨大的同學,湖大還接納了來自平、津、寧、滬等地的流亡學生和遭驅趕回國的留日學生共 300 余人借讀,彰顯了“納于大麓”的襟懷與擔當。
國民政府教育部在籌辦臨大的同時,特令各國立大學和國立中學盡量收容安置戰(zhàn)區(qū)失學青年,并給各校規(guī)定了指標。
1937 年 9 月 5 日,國民政府教育部電令湖大收容 100 名戰(zhàn)區(qū)學生借讀。湖大當局接到部令后,于 9 月 12 日公布借讀辦法,并自即日起接收報名。經(jīng)兩次登記與嚴格審查,于 10 月 4 日公布名單,并于 8 日上午在第一院(岳麓書院舊址)舉行甄別考試。10 月 15 日公布合格名單,共收容借讀生 157 名,人數(shù)遠遠超過了教育部的規(guī)定。
1938 年 2 月 10 日,湖大新學期開始了,除一部分參加民訓工作及往受特種訓練學生外,大部分學生已陸續(xù)返校注冊。鑒于臨大西遷昆明,失學者將愈加增多,即使沒有教育部的命令,湖大仍決定自該學期起再收容借讀生 120 名,其中男生 100 名,女生 20 名。
這些借讀學生,成為一群特殊的新湖大人?!安还芩麄兪钦f著各種各樣腔調的國語,穿著不同的制服和?;?,他們之間卻存在著一種共同的憤怒與熱望,這種憤火和熱流把他們幾百顆心熔成一個,把他們的意志鍛煉成一根勻稱的鋼索,這就因為他們同是在日本帝國炮火的直接威脅之下,千辛萬苦一再流亡到這湘江之畔來的呵!”他們成立了借讀生同學會,與湖大同學一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文化活動。
張華俊回憶:“湖南大學除臨時大學來的大量借讀生外,其他各地來的借讀生也不少。于是大家醞釀成立借讀生同學會。醞釀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在討論章程時明朗化了:一種主張把救亡工作寫入章程,一種不主張寫,為此曾進行大會辯論,結果是前者占多數(shù)。這是愛國學生的勝利,也是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起的作用。”
“岳麓山掛起了紅旗”早在 1921 年,在湖大的重要前身商專就成立了湖南高校第一個黨支部。大革命失敗后,湖大黨組織也遭到破壞。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土淪亡,山河破碎,觸動著湖大學生敏感的心,他們堅決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追求光明,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歌詠隊應運而生。來到湖大借讀的臨大等高校學生中,很多人曾參加過“一二· 九”運動,并有一批共產(chǎn)黨員和民先隊員,他們行裝甫卸,即聯(lián)絡湖大學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進一步激發(fā)了湖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和革命覺悟,增強了湖大人的戰(zhàn)斗力。
1937 年 11 月,北大、清華的地下黨員合組中共長沙臨大支部,受中共湖南臨時省委、長沙臨時市委領導,由當時在湖大借讀的丁務淳任支部書記。1938 年 2 月,臨大西遷后,支部書記丁務淳、支委吳繼周留在長沙市委工作,支委郭見恩、王亞文繼續(xù)在湖大借讀,協(xié)助開展工作。
1938 年 2 月,中共湖南大學支部正式恢復,成員有張端元、黃翼德、施俊、陶家淦、江亞菁、向光漣、潘天青等。為了更好地開展湖大工作,省委專門把丁務淳調任湖大支部書記,支委有陶家淦、張端元、施俊等。剛從湖大畢業(yè)的李穎生、李靜與上級直接聯(lián)系,借讀生王亞文是長沙市委委員,他們的組織關系都沒有在湖大支部。
在湖大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黨的外圍組織“民先隊”“明日社”,出版《明日旬刊》宣傳抗日主張,組織學生讀書會閱讀《論持久戰(zhàn)》等書籍;發(fā)動黨員和進步學生深入群眾組織,擴大影響;爭取黨員和進步力量入選學生自治會,打破國民黨的控制;組織開展對第 20 集團軍戰(zhàn)時步兵干部訓練班國民黨軍官的工作,使他們支持抗戰(zhàn);邀請八路軍駐湘代表徐特立、進步人士茅盾來校公開講演,講解大眾哲學、革命人生觀和抗日救亡等問題。自此,湖大打開了抗日救亡活動新局面,并吸收了一批進步學生入黨。
徐特立在給中共中央的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這里的工作完全是湖大學生同志活動建立起來的?!眹顸h頑固派也驚呼:“共產(chǎn)黨在岳麓山掛起了紅旗?!?br> 不忘初心,無問西東1938 年 4 月 10 日,臨大西遷后,湖大、清華慘遭日寇第一次轟炸,湖大學生黎圭、之江大學借讀生曾友松、工友陳玉泉被炸死,師生平民死傷百馀人。
日寇轟炸湖大、清華,顯系蓄意摧毀中國文化和智識青年,《新華日報》指斥為“毀滅我國文化的暴舉”,茅盾先生也撰寫了《記兩大學》一文揭露日寇暴行。
同年 10 月,湖大被迫西遷辰溪,七年烽火,未再流徙,成為始終堅持在戰(zhàn)區(qū)前線辦學的一所國立大學。
1945 年 9 月 15 日,抗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區(qū)長衡地區(qū)受降儀式在當年臨大同學借讀的湖大科學館舉行,湖大成為唯一一所舉行抗戰(zhàn)勝利受降儀式的中國大學。
1945 年 12 月 8 日,湖大全校師生投票贊成在自墊旅費等條件之下,率先復員岳麓山開課,成為戰(zhàn)后最早復員原址辦學的中國大學。
為救濟湘中南區(qū)的失學青年,湖大于這年11 月在長沙舉行了第二次招生考試,新生人數(shù)達 500 馀人,全校學生共 1300 馀人,本部校舍缺乏與擁擠不堪之狀達到極點,遂借用清華大學左家垅校舍一棟設立第三院,作為新生院和商學院院址。湖大校長胡庶華還提出,從溁灣市至左家垅設立“麓山自治實驗區(qū)”,并建議政府“將清華大學之臨時校舍全部撥與湖南大學(曾經(jīng)商洽購買,但需十三億元),將現(xiàn)在之理學、工學院及將來之農(nóng)學院均設于左家垅,將文學院、法學院及商學院設于原有之校址,使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各自成區(qū),而以公共汽車聯(lián)絡之,使兩區(qū)皆可盡量發(fā)展?!边@是馀話。
長沙臨大在湖南的辦學時間雖然只有一個學期,但是為后來西南聯(lián)大的建設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湖南大學為長沙臨大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大學是民族靈魂的反映”??箲?zhàn)時期中國大學的西遷壯舉,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也鑄就了中國大學特有的西遷精神。今天,蒙難的校園、怒吼的校園、搬遷的校園、雪恥的校園都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畫卷中,唯有校園隨處可見的遺址,向人們訴說著學府弦歌不輟的堅韌與堅持。
不忘初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