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道與物質文明的雅化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香港集古學社社長、團結香港基金中華學社社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鄭培凱教授應邀到山東大學,為山大學子帶來題為“唐宋茶道與物質文明的雅化”的精彩演講。
鄭培凱教授是山東日照人,盡管在臺灣、美國等地居住多年,但是每次回到山東、來到山東大學,他都倍感親切與熟悉,這印證了他所說的,家庭的文化熏陶會潛入到每個人的文化底層,一個人的成長源于文化的滋潤、歷史的積淀,是文化底蘊的增長,個體是在群體中成長、發(fā)展的,個體的自我意識不斷地與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產生影響。
鄭培凱教授說,之所以會討論茶道與物質文明的雅化,是因為喝茶最初是為解渴,是物質性的,后來慢慢發(fā)展成為茶道,正是經歷了文明的發(fā)展。對茶的認識,經歷了從物質提升到精神層面,也即雅化的過程。從物質到精神的提升,粗糙的東西被人為地賦予了精神的意義,達到使人的心靈雅化的目的,這顯示了文明的進程。人類文明基本的發(fā)展,是人類特殊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所達成的文化累積的結果。茶之所以能演變而為“茶道”,是因為人賦予了其文化內涵,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由此帶來的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20世紀以來,很多中國人認為茶道在日本,這反映了多數(shù)中國人喪失了歷史意識與文化自信,而真實的歷史并非如此。茶道經歷了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演化過程,也是從感官的追求到審美的追求的演變過程。如今很多品茶師只知茶之味美,卻不知茶葉的發(fā)展歷史。鄭培凱教授從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講起,將茶的知識和歷史演變娓娓道來。
自古以來,飲茶方式就有很多種,比如生煮羹飲、制團研末、茶葉沖泡等,三種喝茶方式有共存的時候,這也只是主流且比較講究的方式。今天中國人最喜歡的茶葉沖泡方式,是14世紀以后才成為主流的。陸羽在《茶經》中特別提出,在唐朝,有人在茶中加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他認為這是最壞的方式,“斯溝渠間棄水耳”。此后,有品位的人喝茶就不亂放東西了。
這部7000余字的《茶經》記錄了茶的歷史及發(fā)展。鄭培凱教授梳理了飲茶的“史前史”:在農業(yè)開始以后,神農開始喝茶,最早的茶葉產地在中國的西南,今云貴四川等地,巴蜀可能是人工栽植的發(fā)祥地。據(jù)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南方有茶,北方沒有茶。據(jù)考古新發(fā)現(xiàn),漢長沙馬王堆墓有茶葉出土;西漢王褒在《童約》(公元前59年)中有記載,今天的巴蜀一帶、西藏阿里地區(qū)等都有茶的遺存,這都是很重要的發(fā)現(xiàn)。
關于飲茶的精神境界,《茶經》中也有詳細描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标懹鹛岢隽恕熬袃€德”的茶道精神,這是這部書重要的基礎,也是茶發(fā)展成為茶道的基礎。陸羽的《茶經》強調“天人合一”,這與唐朝的文化積累有關,體現(xiàn)為心靈審美與文化追求融合而為儒釋道。在風爐設計上體現(xiàn)出生活與自然合拍、以及五行八卦等內涵。飲茶之道是從形而下(物質性)提升至形而上(精神性)的,茶道主靜、中庸、和諧、超越,茶儀體現(xiàn)的是飲茶的審美價值。
《茶經》體現(xiàn)了陸羽飲茶的審美觀照:一是審美感覺的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其中講的最具體、最詳細的是茶碗,由茶碗延伸到其他茶具。對于茶碗的討論也影響了中國的瓷器史,認為浙江青瓷高于北方白瓷。二是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罨鸢ò巡栾灴靖傻幕鹋c煮水的火??静栾灥幕鸷苤v究,茶餅不能烤得外焦里潮。三是本色,茶有本色、真香,不假外求。四是“茶性儉”,講求質樸,強調儉樸之美,后發(fā)展為簡約哲學,把形而下的飲茶行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關于茶具的選擇,陸羽《茶經》傳達出“邢不如越”的觀點,即更青睞越窯青瓷。這也是唐代的審美共識,非陸羽一人的看法。唐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中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以唐代飲茶的審美,青瓷高于白瓷。皇室當時也采用越窯青瓷作為皇家茶具。近二十多年來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窯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皇家秘色瓷茶具,就是來自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窯的青瓷。青瓷符合陸羽所述的茶具審美標準。
在擇水方面,《茶經》認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提到“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但是對于全國泉水的排名,唐宋之間有很多爭議。陸羽對水的品評,宋人歐陽修就不是很認可。
在茶的品類排名上,唐代標榜上品名茶蒙頂?shù)谝?、顧渚第二,但是蒙頂茶從宋朝開始沒落,這與京都的變遷和氣候的變化有關。浮梁地區(qū)產的茶葉,屬于大眾飲用的商品,排不上名品之列,入不了品茶人士的法眼。鄭培凱教授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不僅讓大家認識了“浮梁茶”,而且借此啟發(fā)同學們理解古代文學作品要結合歷史背景,才能準確把握作者意旨。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是陸羽所認同的好水好茶。他指出茶有本色,有其內在的品質,不應當加料加果。因此,他十分反對喝茶時放各種佐料,認為這是糟蹋茶?,F(xiàn)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加果加料的喝法,如擂茶,并不代表這種喝法是少數(shù)民族所特有的。其實這種喝法在唐宋時期的中原地區(qū)相當普遍。
《茶經》說:“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很好地闡釋了陸羽倡導的茶飲境界。他把茶的性質與飲茶的感受合在一起,把物質性的茶葉提升到精神性的茶飲之道,使得飲茶帶有強烈的文化意涵,與清高、文雅、儉樸、敬謹?shù)纫饬x范疇聯(lián)系在一起,進入了“清風明月”的境界。沿襲此一脈絡而來,日本人千利休提出四字真言“和敬清寂”,體現(xiàn)了日本茶道發(fā)展的最高境界。
陸羽所提及的茶道的四個方面,使飲茶之道在具體的物質基礎上,展開了審美思維的空間,融入了精神與道德的關懷。此后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與士大夫的點茶斗茶,寺院茶儀的持修空靈,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會的和敬清寂,都因陸羽的啟示,而得以開創(chuàng)自成體系的飲茶天地。
此外,鄭培凱教授還為大家詳細解讀了宋朝的點茶拉花,如“生成盞”、茶百戲、斗茶等,其中斗茶主要斗的是湯色和拉花,講究點茶拉花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情趣。這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文人雅士的一種游戲樂趣。此外,他還以蘇軾、宋徽宗兩位喜愛喝茶的著名歷史人物為例,為大家展示了宋人對茶的喜愛。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認為人人喝茶、蓄茶、點茶、斗茶,可謂盛世之清尚。明代品茶體現(xiàn)了生活品味和文人雅趣,清代飲茶也出現(xiàn)了很多變化。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南宋期間,在1168年和1187年,日本榮西禪師先后兩次來到中國,把中國的茶種帶回了日本。他著有《吃茶養(yǎng)生記》,闡述了飲茶的藥用保健功能,把飲茶之道看作養(yǎng)生之道。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日本的茶道模仿中國的寺院茶會,逐漸發(fā)展起來。日本的茶道崇尚簡潔淳樸的美學,即“佗(wabi)”。為了配合這種境界,茶室的內外環(huán)境及布置都很考究,茶室大多是在幽靜的日式庭院內,茶室清流細石、樹葉幽靜的布置,不單是作為觀賞之用,更為營造一種寂寞之境,形成茶道與俗世隔絕的一個區(qū)界。
在講座的最后,鄭培凱教授回顧總結了中日茶道的文化異同,中日精英階層茶飲審美追求同源異流的歷史情況:一是茶道同源,均源于陸羽的啟示,始于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二是中國茶道多元、日本茶道單一;三是中國茶道的歷史變化,唐宋與明清異途;四是日本茶道承襲宋代寺院抹茶傳統(tǒng),基本未變;五是中國茶具與茶儀經歷了重大變化,而日本茶具與茶儀基本沒變;六是日本喝茶的宗教儀式性很強;七是中國茶道因制茶技藝而改變,日本則沒有;八是中國茶道因多元而趣味紛呈,日本謹守教規(guī);九是中國講究生活趣味性,日本遵守宗教儀式性;十是中國茶道開放活潑創(chuàng)新,日本嚴謹封閉守舊。
講座中,鄭培凱教授引經據(jù)典,從形而下的茶,談到形而上的茶道,談到物質文明,對中國茶的發(fā)展歷史、及其對日本的影響進行了梳理。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在場師生獲益匪淺,不僅對茶、對茶道多了一份認知了解,認識到其高雅的意趣,更體會到品茶滿滿的儀式感。(整理: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