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珊珊,山東煙臺人。湖北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美學協(xié)會會員、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會員,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管理教研室主任。
主講課程 《藝術管理概論》、《藝術市場調(diào)研方式與方法》、《外國美術史》等
研究課題
·獲得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青年項目):《中英美術館公共空間可持續(xù)性利用模式比較研究》,項目號18CF184
·2015主持湖北省教育廳課題《數(shù)字化技術在博物館公共教育中的運用》
·2015主持省級課題《公共藝術項目關鍵節(jié)點量化管理研究——以武漢城市交通軌道建設公共藝術項目為例》
·2015校級課題《公共藝術保障措施研究——公共藝術項目管理合理化量表模型建構》
·2015校級課題《“產(chǎn)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藝術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2014年,承擔省級精品課程《外國美術史》項目教學
·2014年,參與省級課題《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戰(zhàn)略性新興(支柱)產(chǎn)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
· 2013年,指導學生項目《高等美術院校優(yōu)秀學生作品的營銷推廣研究》獲2013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國家立項。
近年論文
·2018.2《基于乘客體驗的地鐵公共藝術研究》,《絲路藝術》2018第2期
· 2018.1 《“產(chǎn)學研”相結合的藝術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新教育時代》 2018.1 第2期
· 2017.12 《作為公共空間的美術館-英國美術館多元化空間運用模式研究》,《學院美術》總第79期
· 2014.2 《藝術管理學科本土化進程中西為中用的教學模式》,《學院美術》總第65期
· 2013.12 《當藝術教育遇到數(shù)字化時代——英國國家美術館視覺導覽系統(tǒng)引發(fā)的思考》, 《美的視野論文集》,ISBN978-7-5629-4043-2
· 2012.10 《論品牌延伸中的設計策略》, 《文化強省建設與湖北跨越式發(fā)展——2012湖北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 湖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ISBN978–7–216–07395–0
獲獎情況
·2012年湖北高校第五屆美術與設計大展,論文銀獎
·2018年指導學生項目《西蘭卡普創(chuàng)新產(chǎn)品的設計與實踐》獲得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大賽銀獎
2018年年中,我校美術學系任珊珊老師主持申報的“中英美術館公共空間可持續(xù)性利用模式比較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青年項目立項。聞此喜訊,我校新聞中心學生記者近日對任珊珊老師進行了專訪。
任珊珊是美術學系青年教師,從小喜愛藝術的她本科就讀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yè),后留學于英國斯坦福德郡大學設計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管理專業(yè)任教至今。初次見任珊珊老師是在本科的藝術管理課上,溫婉優(yōu)雅,觀之可親,這大概是我及同學們對她的第一印象。時隔兩年,有幸采訪到珊珊老師,還是和當初一樣,一見面就被她溫柔的氣質(zhì)深深吸引,說話總是輕輕柔柔的,與之暢聊實屬是種享受,訪談間時而發(fā)出爽朗的笑聲,不乏增添了許多親和力。
(一)談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獲批:我仍在路上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作為國家藝術領域里最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它的成功申報對于進一步調(diào)動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科研創(chuàng)作積極性,深化學校藝術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任珊珊本次申報的項目課題是“中英美術館公共空間可持續(xù)利用模式比較研究”,談到本次項目的選擇,任珊珊認為是經(jīng)歷所致,亦是興趣使然。選題并非一時決定,而是早在英國留學時此想法就已萌芽,通過長期的資料收集和在英國所做的調(diào)研對比,才逐步確定項目課題和研究方向。
任珊珊談到,自己之所以選擇這個項目作為研究方向,是為了使藝術管理這門新型學科更好地體現(xiàn)它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她認為,藝術管理學科的推介不僅具有策展、商業(yè)市場等行為上的意義,更關鍵還在于它的教育意義,特別是針對大眾領域而言。正如美術館對于整個社會的意義不單純是一個供大家欣賞藝術品的場館,它還可以形成一種“生成教化的具象形象”,對于一些重要的公共展覽空間而言,其注定無法避免與種族性、貧富差距、社會階層等問題產(chǎn)生關聯(lián)。而美術館與一般博物館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所展示的具象形象是可被隨著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作的,可作為公共進程的一部分隨時參與到社會發(fā)展的脈絡中。因此,對國內(nèi)外美術館公共空間的定性分析與比較研究也是為了進一步分析與細化具有社會主義國家特色的
“公共性”概念。對于美術館來說“空間”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建筑的具體空間:與觀眾產(chǎn)生關系的且與時間相對的物質(zhì)存在形式,都應被看成是美術館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筑空間、思想空間(公共教育)、虛擬空間(多媒體運用)等都將成為當代美術館空間的重要組成。當代美術館迎接的已不僅是參與藝術體驗的觀眾,還有參與其他社會性行為的公眾,進入到美術館的對空間的關注主要還將落腳于對“人”的關注。因此本課題更關注融入藝術空間的人,是他們帶來了藝術的勃勃生機。
“雖然這次的選題已經(jīng)申報成功,但在以后的規(guī)劃上還需加強自己在學術上的工作和研究,將更多的關注國家非營利藝術機構、美術館等與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和意義所在,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個人學術研究體系......”辦公室里珊珊老師溫柔而有力的聲音還在回響,記者發(fā)現(xiàn)在科研項目成功申報這個問題上,她并沒有太多的興奮喜悅之情顯露,而更多時候是在沉著思考與展望未來,正因為有這樣一顆永遠不愿放棄思考的大腦,她的心靈深處才能一直擁有一個獨立與自由的天地。無論是教學還是學術研究,對于珊珊老師來說,都是一條堅定而幸福的道路,在這條充滿期待的道路上,她會始終抱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靈和一腔追求卓越的熱忱,定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二)當藝術教育成為自己的本職
從英國留學歸來后任珊珊于2010年來到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管理專業(yè)任教,性格可愛爽朗的她迅速融入了湖美這個大家庭,而這個大家庭也讓她在近十年來的職業(yè)生涯里感受到無盡的溫暖與愛。面對這個90年代才逐漸被中國學習引進的年輕專業(yè),任珊珊從任教開始便一直就如何構建高效的教學方式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索,她談到:藝術管理學科是一個極其多元化復合的新型學科,在藝術史和管理學兩大方面都需要學生有很好把握,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藝術管理與商業(yè)管理、文化政策等這幾者之間達到一種相對平衡,這是她在教學中需要多加嘗試和完善的地方。
三尺講臺,近十年時光,回憶起自己的事業(yè)選擇和教學生涯,任珊珊眉宇間多了一絲柔情和笑意,能和美院這群思想開放、極富個性化的孩子們成為朋友,這是讓她感到幸運又幸福的事情。對于學生,任珊珊認為需要激發(fā)學生對藝術的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自由與獨立的個性。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她并沒有給學生太多限制,而是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方向,在言論自由、輕松探討的課堂氛圍下為他們傳道解惑且認真去對待每一次和他們的交流與合作。除了課堂上的交流探討,對于這個創(chuàng)新型專業(yè)來說管理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系部資源帶領大三、大四學生做一些可行性實踐,著重鍛煉他們的獨立分析理解和動手能力,任珊珊認為這對學生畢業(yè)以后走進藝術市場和社會是十分必要的。采訪中,任珊珊坦言:當下的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廣泛、思想前衛(wèi)活躍,但太過自由的氛圍也將會為他們貼上散漫的標簽,學生應該在自由與自律之間找到平衡的支點并希望學生在課后能夠多讀書多寫文章,寫作和理論儲備能力是作為一名藝術研究者的必備能力。
談及對于莘莘學子的期待與叮囑,任珊珊的回答簡潔而堅定:“找對你的興趣點,并專注下去”。在選擇和機遇越來越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就會對未來職業(yè)難免會感到困惑迷茫,這時不妨對自己做一個長遠規(guī)劃,在一個基本感興趣的方向上研究下去,儲備個人技能和能力的同時執(zhí)著堅持下去,初心所在,就愿意靜下心來等待成果。
(三)一事一生 不移不變
從學生到老師一路走來,任珊珊一直堅持藝術管理教育方面的相關研究,“從精英教育走向普世性教育”、“從理論走向?qū)嵺`”,這將是一個相對漫長地逐步完善過程,但她表示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對于個人未來規(guī)劃,任珊珊絲毫沒有猶豫地告訴記者,她依然會把學術科研與藝術教育放在未來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這是她的夢想與追求。藝術家草間彌生八十七歲高齡仍每天在工作室與家之間樂此不疲,任珊珊亦希望如此,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做學術研究,用赤誠之心對待藝術教育,直到老也不會放棄所熱愛的事業(yè)與夢。沒有那么多急于求成,也沒有那么多鴻鵠之志,一切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對這一路積淀最好的回饋。
如清風,過耳般恬淡柔和;如陽光,從容談吐之間總能帶給大家溫暖和希望。作為藝術教育者,她尊重每位學生,常懷有一顆包容與接納之心傳道受業(yè)解惑;作為一名學術研究者,初心使然,一絲不茍,在一次次努力之中靜待花開;作為一名平凡女性,她安靜而專注,一直都不動聲色地在歲月里沉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