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專業(yè)優(yōu)勢推動行業(yè)發(fā)展一級學科點:食品科學與工程



生命科學實驗室


實驗平臺


學術交流


  集美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前身為1972年創(chuàng)辦的廈門水產學院水產品加工專業(yè)(本科),已有40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長期以來,該學科方向充分利用食品、生物、化學、環(huán)境等專業(yè)的優(yōu)勢,尤其是將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研究密切結合,在食品生物技術、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水產品深加工、食品安全等方向上具備了較好的學科特色和優(yōu)勢,為培養(yǎng)高質量的科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該學科點擁有福建省高校水產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海洋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省生物學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廈門市食品生物工程技術中心、廈門食品科技研發(fā)檢測服務中心等研究平臺?!笆称房茖W”、“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微生物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學院設有水產品深加工、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農產品加工、食品安全等7個專業(yè)實驗室?!笆晃濉逼陂g,投入2000多萬元經費用于實驗室的建設,目前,該學科點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約3200萬元,實驗室總面積12000平米,能夠很好地滿足高層次教學與科研的需要。該學科理論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好評,應用型成果大多已轉化到企業(yè)的實際生產,為食品工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該學科點高度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先后與美國Clemson大學、佐治亞大學、日本長崎大學、東京海洋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擴大了我校在海內外的影響力,也為學科發(fā)展提供了推動力。
  食品生物技術:推進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該學科方向主要圍繞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及食品微生物發(fā)酵技術,開展食品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發(fā)及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研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食品生物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該研究方向建有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與酶工程研究中心(籌)、廈門市食品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食品科技研發(fā)檢測中心等研究平臺。
  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鑒定、制備與應用及生產技術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抗腫瘤、抗菌、增強免疫功能等海洋天然活性產物的研發(fā);海洋微生物免疫活性多糖、食用菌多糖等理化性質及小分子生理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制備與發(fā)酵生產;酶法制備高效抗病毒低聚海洋硫酸多糖,紅毛藻功能性飲料的研制等。
  食品微生物發(fā)酵技術。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形成了以福建省大宗食品資源及產業(yè)開發(fā)為研究對象,以微生物及發(fā)酵工程技術為研究手段,特色鮮明的食品微生物發(fā)酵技術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天然蝦青素的產業(yè)化發(fā)酵生產、蜜柚果汁脫苦酶的發(fā)酵生產及蜜柚精深加工技術、農殘及石油烴降解酶發(fā)酵及利用技術、益生菌產業(yè)化生產技術、低值水產資源發(fā)酵技術、食用菌發(fā)酵及綜合利用技術、固定化細胞技術用于醬油釀造的后酵工藝技術研究等。
  該方向研究成果大多已轉化到企業(yè)的實際生產,并已產生經濟效益,例如“蝦青素發(fā)酵法生產技術”研究成果于2005年9月轉讓于廈門匯盛生物有限公司用于產業(yè)化發(fā)酵生產蝦青素,榮獲“2007年度6·18十大優(yōu)秀轉化項目”表彰(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組委會頒);利用微生物發(fā)酵生產柚苷酶制劑應用于蜜柚果汁加工脫苦,解決了蜜柚果汁脫苦的難題,帶動了蜜柚綜合加工利用的發(fā)展。2011年4月被漳州市政府授予“漳州市”‘藍火計劃’產學研優(yōu)秀項目”獎。
  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該學科方向在科研方面多年來致力于利用現代高新技術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開發(fā),研究動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果蔬、肉乳加工保藏原理與技術;重點研究閩臺亞熱帶果蔬的貯藏保鮮技術以及食品功能性成分的分離提取及作用機理。近年來圍繞枇杷新型保鮮劑的研制與開發(fā),果肉型龍眼果汁加工關鍵技術、荔枝多酚提取及作用機理、速溶果粉加工新技術、蜜柚綜合加工利用新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加工及流通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yè)化,輻照殺菌及無菌包裝技術在畜禽傳統(tǒng)特色食品產業(yè)化中的應用等課題進行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
  特色水果采后商品化處理及保鮮增值技術研究與應用。針對福建省特色果蔬產品,從采后生理學、病理學及貯藏保鮮技術三個層次出發(fā),研究特色果蔬產品腐爛的原因、調控機理,綜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發(fā)保鮮新技術,跨學科解決困擾生產發(fā)展且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保持易腐新鮮食品的品質,延長供應期,為生產服務。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及特色資源功能性成分提取及產品化技術研究。針對福建省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yè)的現狀,重點研究解決產品升級換代和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關鍵技術問題,特別是出口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等,提高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另外,對具有區(qū)位比較優(yōu)勢的特色資源中的有效成分進行分離提取及功能性研究,并進行產品化技術的開發(fā)。
  農產品安全生產研究。針對閩臺地區(qū)農產品特點,重點研究“綠色食品”的生產系統(tǒng),綠色食品“CI”計劃和閩臺地區(qū)農產品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及相關環(huán)節(jié)安全控制及檢測技術。
  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有力推動產學研相結合該學科圍繞“提高水產加工品附加值、高效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主題展開系列研究,在水產動物蛋白質化學、藻類精深加工、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以及水產食品過敏原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優(yōu)勢與特色。
  水產動物蛋白質化學的研究。以魚類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蛋白酶及其內源性抑制劑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近五年來,該研究方向先后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國內外刊物發(fā)表110余篇學術論文,并被PNAS,JBC,J.Mol.Biol.等國際權威刊物引用200余次。在魚糜制品中非魚類蛋白的檢測技術、低鹽魚露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已在企業(yè)成功實現轉化。
  藻類資源的利用?;谖沂∝S富的海帶、紫菜等藻類資源,利用現代分離純化技術,提取用于抗體熒光分子標記的高純度藻紅蛋白,為藻類的高附加值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以海藻下腳料為原料生產天然植物生長促進劑,并應用在蔬菜、茶葉的增產和品質改良。
  水產加工下腳料的綜合利用。重點研究利用魚類加工下腳料(魚皮、魚鱗等)生產食用級蛋白膜并獲得順利進展,實現了中試生產。此外還先后完成了從太平洋牡蠣和雜色蛤加工湯汁中分離天然?;撬?;從植物中分離有效成分作為羅非魚、對蝦新型護色保鮮劑;利用鮑殼生產改善視力的功能性食品。本方向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到企業(yè)的實際生產中,為我省的相關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水產食品過敏原的基礎理論與控制技術。重點研究淡水魚類和甲殼類主要過敏蛋白的特點及其作用機理;探討不同加工方式對過敏原致敏性的影響,建立了過敏原的快速免疫檢測方法和危害消減技術。
  食品安全檢測與控制:研究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該學科方向的主要圍繞食品安全檢測與控制技術開展相關的研究工作。
  利用現代儀器(光譜、色譜、質譜及電化學等)及生物技術,開展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控制及檢測方法的研究。特別是針對加工食品、食源性動植物中重金屬、抗生素、農藥/獸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生物毒素等殘留物的檢測技術研究;開展食品中農藥殘留、食品新鮮度等有關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技術。已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級科技計劃重點及省級基金類等多個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食源性微生物的致病機理,建立食品微生物檢測與控制的新技術。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建立微生物蛋白質組指紋質譜數據庫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鑒定;食源性病原菌菌膜形成過程中蛋白的差異表達、菌膜形成機制及其控制技術;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部 “灘涂養(yǎng)殖污染控制與清潔生產技術研究”子課題,福建省自然課學基金“海洋藻類病毒外殼蛋白的克隆表達、抗體制備及應用”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海洋病毒功能基因的表達及其在處理食品過敏原中的應用”等課題。
  開展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的環(huán)境中有害物質的檢測技術研究,并進行相關調控和風險評估的研究。主要圍繞環(huán)境中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農殘等對食源性動植物危害的風險評估,通過調控等措施研究環(huán)境及食品中有害物質消除或減少的控制方法。對海洋環(huán)境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環(huán)芳烴、有機錫等在養(yǎng)殖魚體內的蓄積、代謝及其對食品安全影響的評估;研究重金屬(有機錫、鎘、鉻、硒、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多環(huán)芳烴、壬基酚、四溴雙酚A和六溴環(huán)十二烷)等對食源性動物的毒性效應,及其對養(yǎng)殖魚類的危害及風險評估等。已承擔多項科研項目。(研究生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