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寧宗一文史學界熟悉來公的讀者和朋友,都深知他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飽學之士,在其心靈深處有著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永難割舍的愛戀與執(zhí)著,盡管他對之進行過精深的解剖和評騭。于是在我的印象中,改革開放30年的前十幾年,他的著作似還未越過他長期積淀的專業(yè)范圍,即使在我的小小書房中,佇立于書櫥上的也是他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譜見知錄》、《中國近代史述叢》、《...
編者按:6月13日至15日,在南開大學舉行的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部第一次全體會議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研討會上,南開大學逄錦聚教授、北京大學陳占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雷聲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教授作了精彩的主題發(fā)言,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既有對重大理論問題的深...
正在改造中的第七宿舍攝影/張麗本報記者韋承金學校三五電站實現(xiàn)翻倍增容,今后師生再不用擔心學校“拉閘限電”了;儒苑東校區(qū)實現(xiàn)加固改造,成為南開大學附小美麗的新校園,如今已傳出朗朗讀書聲;校內道路經(jīng)維修,師生出入更加方便;經(jīng)過對講門安裝、屋面防水工...
難忘,1949年的春節(jié)初二,暌隔5年杳無音訊、在蘇北解放軍中的大兄,穿著藍灰色的軍服,背著一支駁殼槍回到家中。喜從天降,父母親當時晶瑩的淚水,歡映著清晨的陽光。我珍惜對祖國的童貞之愛,這是藏之箱篋整整一個甲子的普通物件——我當中國兒童隊員時的臂章。我10歲,是江蘇省南通中學少兒隊機械化中隊、拖拉機小隊的隊員。一塊小的白布,兩寸見方,圖...
▲年逾八旬的著名演員魯園激情澎湃地朗誦了自己為母校寫下的詩歌《我的南開情》。她說,南開園里,有我們的青澀、我們的奮斗和我們的青春,母校見證了我們的成長和蛻變,我們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這里,愿母校永遠年青?!娨暪?jié)目主持人趙忠祥說:“這是我第...
我總想找個機會跟滕先生說句話,一直沒找到,他走了,我心里很難過。為什么要找個機會跟他說話呢?我想對他說兩個字——謝謝。因為大家知道,我從一名普通教師忽然間去做校長,自己很恐慌,就對滕先生說:“我的實力不行啊,還是找別人吧?!彼f:“我支持你?!毙iL不是那么好做的,很多東西沒學過,很多事情沒有處理過,但是依靠滕校長對我的鼓勵,依靠在校的...
攝影/李星皎70歲的宋禮成習慣了忙碌。他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領導的研究組,一直是中國金屬有機化學領域最活躍的團隊之一,保持著論文的優(yōu)質高產(chǎn)。至于他的健康秘訣,只不過是把做家務、逛菜市場和騎自行車到實驗室,都算作體育鍛煉。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
書法/楊健君南開校歌釋文: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汲汲,月異日新,發(fā)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著名作家、南開大學1978級校友韓小蕙1978年秋天,我在做了漫長的8年青...
在近九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南開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這些特色源自于歷久彌新的南開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霸使誓堋奔磁囵B(yǎng)愛國愛群的公德與服務社會的能力;“日新月異”即勇于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南開精神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熱愛...
本報記者張國何炳林,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高分子科學泰斗,“離子交換樹脂之父”,生物醫(yī)用材料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共和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有功之臣,南開大學的驕傲。2007年7月4日凌晨4時55分,何炳林先生走了。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吳官正等以及約4...
國畫:尹滄?!敖裉?我們流淚了/可那不是憂傷/是歌唱/今天/我們分別了可那不是遺失/是珍藏”,讀到此,我的淚水奪眶而出。讀到的,是最近《南開大學報》上的一首題詩。很慶幸,因為這份報紙,我的畢業(yè)驪歌雖然唱過兩次(1985年、1988年),我的南開...
攝影/李星皎□魯?shù)虏殴P者考察4種說唱《包公案》或《三俠五義》本子,說唱本存在兩種版本系統(tǒng);說唱本的后半部與結尾同《龍圖耳錄》又截然相反,顯然也存在兩個系統(tǒng)的包公案。這不僅是以說唱與白文劃界,重要的是以有否“鬼怪妖邪”、“異端邪說”而區(qū)分。說唱本...
9月19日至25日,以“節(jié)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安全健康”為主題2009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展,我校學生課外科技作品“低可探測性單兵無人偵察機”作為“技術挑戰(zhàn)”類作品參展。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來到中國科技館新館,參觀包括我校參展作品在內的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認真觀看...
□寧宗一當下,誰還去觀賞戲曲?誰還去研究戲曲藝術?誰又去研究古代戲曲?這真是我們難以用量化的程序去評估的。于是我借著去年12月在哈爾濱召開的中國古代戲曲學術研討會的機會,不自量力地提出一個問題:“當下,古代戲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兒?”問題如此之大,我又只用了5分鐘的時間去敘述,去自問自答,目的是想與同行試著認知一下戲曲藝術在今天還有什么...
近一個世紀以來,巴爾干半島爆發(fā)了多次戰(zhàn)爭,甚至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地區(qū),幾度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這個地區(qū)何以成為國際“熱點”,何以在近現(xiàn)代國際政治格局中成為最不穩(wěn)定的地區(qū)之一?其答案必須到巴爾干半島的歷史中去尋找。由于涉及該地區(qū)古代史的...